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知识产权成为了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那么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交易实现自身的发展?今天跟着主持人房遥来到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寻求答案▼
如何让知识产权为中小企业注入发展活力?
相较于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具备更强创新动力
保护力度小、参与意识弱:阻碍中小企业用好知识产权
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知识”值多少钱?知识产权估值体系亟待建立!
建立知识产权二级市场 盘活知识产权多元化交易
明确知识产权权属 让转化有动力
自贸港系列政策推动国际优质知识产权进入中国
亚洲与与世界各国知识产权合作潜力巨大
入场交易抱团取暖 增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议价能力
访谈嘉宾: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CEO 赵军
从我的理解来讲,我认为是中小型企业更有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因为中小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要远远列于大型企业,它要直接面对市场,并且它抗风险能力其实更弱,所以它需要紧盯市场需求,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要从竞争比较激烈的地方杀出一条活路来,它一定是需要通过创新的。大型企业从道理上来讲,他们似乎更有雄厚的资本,也更有经费去做这件事情,但是如果你没有给他一个刺激,他更愿意保持住现有的市场,因为任何创新都会有失败的风险。
这样的好处就是说中小企业去打侵权官司的时候,第一,胜诉的可能性会更大;第二,获得赔偿数额可能会更高,因为海外还有惩罚性赔偿,我们国家这两年也通过修改专利法、著作权法,包括商标法都增加了存款性赔偿,但是比如专利法是今年6月1号才生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企业打这个官司,成本会比较高,另外拖的时间也比较长。第三,就是你打赢了赔偿力度也不是很大,所以这些方面限制了他的积极性。但是在海外有一些中小型企业收益会很大,因为一旦打赢了官司,它可能好几倍的惩罚性赔偿,那么他可能通过打官司本身就赚到钱了。
还有一个就是人的意识问题,很多中小型企业说当前的任务是要“活下去”,我得在市场上拼杀出来,我哪有时间和精力、金钱,维护我的权利和申请专利这都是花钱的买卖。当然我们也看到目前国内一些中小企业,它的意识很强,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说大疆公司,就是大学生创业,人家是一个从事很小的企业,但是我们之前研究过他在创业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在做知识产权的布局,甚至是海外的知识产权布局。因为他当时的市场定位就很明确,不光是中国市场,还有比如说美国、欧洲、日本,所以它在发展初期,就已经在海外做了知识产权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更方便于做大做强。
这也是成功的案例,就是如果你的意识到位的话,其实也是能够更好地助力于你未来的发展,并且现在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不注重知识产权,不可能有一个长远的健康的发展。
第一是继续强化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保护的力度足够大,让那些有侥幸心理的、模仿、仿制的这种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大家才会觉得既然去抄袭去模仿不可能做大,那么唯一的生路就是做创新的时候,大家都会走上这条道路。
第二也确实需要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困难来做一些制度性创新。比如说当前我们国家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几个困难,就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有创新,但还需要去开拓市场,我需要把这个创意落实成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个过程是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去融资很难,比如去银行做贷款,缺少抵押担保的内容。要去获得风投,风投也要看你的发展前景,另外风投进来也不是没有条件的,所以我们觉得可不可以把他手中的专利去做融资的工具,作为一个担保。比如发展积压融资类的产品,去帮助中小型企业利用手中的知识产权来获得更多的投资。
目前没有一个市场化的透明评价,就是说你知识产权到底值多少钱,你这专利到底值多少钱?你知道版权到底是多少,没有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所以就导致说投资人说你的知识产权挺值钱,但是我觉得有怀疑。导致双方不能在这件事达成共识对,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国外的解决思路,第一他可以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保障它的权威性。这个保障跟我们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有大量的数据支持。它有公开的市场,比如说购买专利或者是专利许可的一些数据支持,它有公开透明的司法的判决数据,并且很及时,比如说a公司告b公司,那么这个信息很快就能知道b公司用了a公司的多少个专利,要多少钱,就能估算出来每个专利大概值多少钱,这个行业当中纠纷发生的概率有多大,这些都是指导你对知识产权评估的客观指标和因素,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信息发布和收集的相关系统。
这也是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个是权属问题,比如说高校包括一些科研单位,它的很多科技成果是国家资助的,或者是某个什么项目资助的,那么这个资金来源是国家,那么你做出来的创新科技成果归谁,产生的专利归谁?权属问题不解决,就算是归了大学,大学挣了钱以后怎么分配,你给国家交多少,你给这些科研人员分多少,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大家都没有动力。
这个可以借鉴是美国的《拜杜法案》。第一,联邦政府出资的这种科研成果,可以归高校所有,但是政府出资,政府保留免费实施的权利。第二,你挣了钱以后,要有一个分配机制,比如说你可以给研究人员作为回报,所以他把权属明确了之后,当时的美国很多高校就成立了转化的办公室,就专门去运营科技成果,学校也有挣钱分配的权利,他就去成立这种机构,就成立产生了很多的NPE,进行成果转化给他,那么我收取相应的费用,挣了这个钱以后,他再去跟这些研发人员去进行分配。
海南作为知识产权保护,未来可能是一个先行区或试验区,在更好地引进国际知识产权,进入海南市场,服务于中小企业这方面做了一些什么样的这种政策和市场上的布局?
我认为还是做了很多前期的规划的,比如说《自贸港总体方案》当中提出来要建海南国际资产交易所,要在税收、外汇做创新,包括要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我觉得这个是我们《总体方案》当中对于知识产权的一些描述和定义。
它这里也强调说,知识产权的交易场所的设立,是作为海南建设自贸港的一个先导性项目,这种项目的成立可以帮助海南需要资金、人才、技术的引进提供一些支撑和服务。
包括我们的税收的政策,外汇的政策等这些方面的政策优惠能够落地的话,就有助于海外的一些优质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也会选择到海南来,因为这地方税收低,它运营成本低,包括资金流动也相对比较方便,这样子就形成了一个知识产权的集散地,相应的海南所需要的一些技术,就可以通过集散地能够获得,所以这个也不光服务于海南当地,可能还服务于中国的其他的地区。
我觉得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因为总体而言亚洲是这个世界主要制造业的聚集区,就是所谓的世界工厂,像中国及东南亚的相关国家,这样一个产业链的定位,就会导致生产的过程中,你是需要很多技术支撑的,那么很多技术又来源于亚洲之外,比如美国、欧洲的很多国家,它有基础性的一些技术,那么你要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你就必须获得人家的许可。所以就形成了一方面是美欧的这种技术的供给,二方面亚洲就是技术的受让,我需要获得你的技术,获得你的同意,我才能够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在。
最核心的当然是你要提升你自己的创造力,去找一些替代性的技术。这里就是金融工具要跟上,我要有资金来支持我去做创新,因为创新是需要大量投资的,创新也是有很大风险的,不是100%都成功,所以这个是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作为媒介,让资本进入到创新行业,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增强我们这些需要获得技术的被许可方的谈判能力,就是说我不是被动的,如果你单打独斗去跟对方说,我想谈个许可,或者我想买你的技术,对方可能不理你,或者可能漫天要价,因为没有啥谈判筹码,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想办法增强他的谈判能力。我们也提出一个理念,就是让知识产权入场交易,这样的入场交易,就可以汇集大家所有需要获得技术的人说我们抱团,我们一起去跟技术的供给者或者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谈判,这种打包就更加有议价能力了。